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为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形势,近期我们到山东和辽宁,深入主产区寿光和朝阳进行调研,听取地方农业部门、有关科研机构及蔬菜产销主体的意见,并就此拜访了业内几位知名专家。综合各方面情况研究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蔬菜产业已明显进入供求关系比较宽松的一个新阶段,而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入开展产业扶贫这两股力量还在助推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当前蔬菜产业发展正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必须更加注重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着力推进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发挥其对整个产业的“稳定器”作用。

一、山东和辽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山东和辽宁是设施蔬菜发展的两个大省。2016年,山东和辽宁两省蔬菜播种面积共3929万亩,总产量1492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1.7%18.7%;其中,两省设施蔬菜面积1714万亩,总产量847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9.2%30.3%。两省蔬菜产业发展有三大特点:

一是面积增速正在变化,强劲扩张的时期已告一段落。山东农业厅和辽宁农委有关领导和专家均判断,近一两年本省设施蔬菜面积增加幅度不会太大,将总体保持稳定。寿光市1999年设施蔬菜面积约25万亩,2010年发展到45万亩,2015年达到60万亩,随后进入稳定阶段,2017年仍保持在60万亩。辽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设施面积年均增加10万亩。朝阳市设施蔬菜占地面积在2000-2008年的八年里增加了45万亩,随后的八年只增加了17万亩,2016年为82万亩。

二是动力机制正在转换,市场驱动成为主旋律。寿光市和朝阳市政府在发展初期都曾强力推动,以行政命令把发展面积分配给所辖乡镇并严格考核,为设施蔬菜起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但随着农民看到实惠、冬季吃菜问题缓解和政府治理水平提升,发展方式已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变为政策引导、市场驱动。近两年蔬菜价格总体低迷,已由隐忧变为现实压力。寿光田马果菜批发市场果菜交易量从2015年的11.3亿斤增加到2016年的12.2亿斤,增长7.96%,而同期交易额从24.12亿元下降到24亿元,副经理卢国栋说,因价格低,2016年对所有从事蔬菜产业的人来说都是灾年。事实表明,设施蔬菜发展正逐步由消费者对量的需求拉动向质的需求拉动转换,大路菜卖不上价,甚至亏损,而品牌菜收益仍可观。例如,2017年蒜薹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请人“免费采摘,还提供午餐”,而兰陵县的蒜薹品质好、知名度高,每斤仍然卖到2.7元。工商资本正成为设施蔬菜发展的新动力。有企业在山东临邑投资1.7亿元,建成了单体面积超过100亩的技术先进的超大高标准温室。

三是产业模式正在创新,迭代升级不断加快。一方面,设施结构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不断分化,设施蔬菜生产正由传统的单一种植向多种类种植、多功能利用转变。朝阳市种植大户吕博生走甜瓜专业化种植的路子,掌握过硬的甜瓜种植技术,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致富;该市倍德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刁彬则走了产业融合化的路子,设施内种果、种菜,集种植、采摘、示范于一体,效益可观。另一方面,正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链拉长,专业化水平提高。寿光令欣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令欣是职业经纪人,专门从事农超对接,对市场信息十分敏感,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与销售两端的策略。

二、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基于山东、辽宁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统计数据、文献资料及访谈分析,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蔬菜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应引起足够重视。据中国农业大学小农户研究中心监测,近年来蔬菜滞销卖难现象有加剧的趋势,2001-2012年全国蔬菜滞销卖难发生622起,年均发生51.8起;2013-2016年发生1437起,年均发生365.9起;2017年上半年发生175起。我们到朝阳调研时菜农反映,卖黄瓜要等到第二天才被告知价格,这表明市场已从卖方转向买方。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地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中都把发展蔬菜作为一个重要选项。这些情况一再提示我们蔬菜供需总量失衡的情况可能正在显现甚至加剧。

从生产情况看,我国蔬菜面积、产量连年增加。2012年播种面积突破3亿亩、产量突破7亿吨。2016年全国播种面积达3.3亿亩,总产量7.98亿吨。近五年蔬菜面积年均增幅在2%、产量年均增幅在3%左右。2000-2010年蔬菜面积和产量年均分别增长2.23%3.89%2012-2016年均分别增长2.34%3.00%

从人均占有水平看,我国蔬菜人均占有量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稳定增长态势。本世纪初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达到400公斤(2002年为412公斤),“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幅度大致在3.3%2015年增至571公斤,比上年增2.81%,比2010年增17.67%,比2000年增62.82%

从消费情况看,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供给日趋丰富多样,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无论市民还是农民的蔬菜消费量均呈稳中有降态势。据统计,2015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00.2公斤和88.7公斤,与2010年比分别减少了13.70%4.93%,“十二五”年均分别递减2.90%1.01%。而同时,人口增长对蔬菜消费拉动作用有限。据测算,我国居民蔬菜消费总量从2008年的1.47亿吨波动减少至2015年的1.31亿吨,“十二五”期间年均递减1.40%;近20年的人口增速与居民蔬菜消费总量增速呈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仅为0.399)。

二是设施蔬菜是整个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发挥着“稳定器”作用。在全国蔬菜面积和产量中,设施蔬菜分别占23.4%33.6%,远低于露地菜所占份额,但其产值比重却高达63.1%从保供给看,设施蔬菜已经成为保障我国北方冬春淡季蔬菜供给的“稳定器”。2016 年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8219.88万亩,总产量2.80亿吨,占全国蔬菜总量的24.54%35.11%,较好地解决了北方冬春季蔬菜品种单一问题,改变了北方冬季“只能吃萝卜、白菜和土豆”的窘境。从稳价格看,设施蔬菜缓冲了菜价季节性波动。日光温室的冬季供应和拱棚“秋延后、春提早”模式,实现了鲜菜全年供应,市场价格季节波动的幅度因此减小。据农业部监测,2008年以来28种重点蔬菜品种年度平均批发价格整体呈波动上涨态势,但年均涨幅从2005-2010年的11.79%缩小至2011-2016年的5.89%。除2016年全国连续2次发生特大范围的“霸王级”倒春寒外,每年春节期间(2月份)蔬菜价格同比涨幅呈波动缩小趋势,2011-2015年同比分别变化7.88%3.35%8.86%0.80%-2.88%,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反季节供给对平抑冬季菜价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促增收看,和大田作物比,设施蔬菜比较效益高。辽宁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吴跃民说,农民居家致富种菜比种玉米强,一亩大棚一年能有三五万元的收入,种菜收益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菜农通过种菜实现了在城里买房购车的“小目标”。山东省农科院侯丽霞研究员介绍,在山东临邑,儿子结婚,父母给两栋大棚当彩礼。从促安全看,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等设施生产技术可有效减少虫害发生;南方避雨设施和北方温室的消雾膜、膜下滴灌等设施技术,可大幅降低空气湿度,有效抑制病害发生,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设施蔬菜发展水平不高,升级换代急需破解多个问题。从设施水平看,建造的日光温室等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相当部分设施结构性能差、保温效果低。有专家介绍,20081月上中旬的南方雨雪天气损毁大棚4万多公顷,设施损失约60亿元;200910月末至11月上中旬的大范围雨雪天气,造成5.9万公顷温室大棚损毁,设施损失300多亿元。从生产方式看,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高龄化是设施蔬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蔬菜种植历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设施蔬菜生产管理的传统方式仍未转变,谁来种菜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质量控制看,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要求高,农户种植习惯模式不易改变,重茬连作导致土壤退化和病虫害多发问题严重。而且,设施蔬菜主要以一家一户方式经营,生产管理难统一,导致同一产品外观、口感参差不齐,影响蔬菜品质提升。从投资需求看,设施蔬菜虽然产出高,但初期投资大,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辽宁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刘爱群说,一亩大棚一次性投入约12万,靠农民自己建设有难度。在设施投入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座谈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感到我国蔬菜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全国蔬菜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蔬菜生产的季节周期作用在减弱,区域间的波动联系在增强,蔬菜市场一般均衡模式正由“蛛网波动”转向“空间波动”。因此,越是在这样的时期,越是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把控整个蔬菜产业的着力点,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蔬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值得研究,应完善统计调查制度。根据我国蔬菜产量、人口等数据推算的年人均蔬菜消费量是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的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的2倍还多,这表明数据存在水分。辽宁朝阳曾号称设施蔬菜占地面积185万亩,挤压水分后2016年上报面积调整为82.3万亩,缩水56%。有专家判断我国蔬菜统计面积约有40%的水分、产量约有30%的水分。蔬菜种植品种多、茬口安排多,从一年一大茬到2-3茬,南方甚至4-5茬十分普遍,蔬菜难以像粮食作物一样准确掌握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就土地利用而言,设施蔬菜面积至少有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棚内面积、播种面积等四种口径。一般棚内面积仅为占地面积的不足1/2,而播种面积是棚内面积的1-5倍,口径不一导致了上报数据的混乱。地方的同志和业内专家都反映,蔬菜数据有水分增加了研判产业形势的难度,仅从统计数据分析会放大总体供求关系宽松的程度,但大家都认可蔬菜总量宽松的基本判断。

(二)设施蔬菜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通过抓少数关键来解决产业共性问题。一是抓优势产区。可考虑依据《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选择部分设施蔬菜县,在推进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重点发展,在水、电、路等基本建设上给予政策扶持。二是抓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分区分类引导推广高效节能、避雨防灾设施建造技术、环境友好型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废弃物无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三是抓关键设施设备。大力提高设施蔬菜机械化、智能化,加大研发和购机补贴支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组织化社会化的方式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实现生产技术轻简化。

(三)设施蔬菜发展关键靠市场,应从根本上扭转围着生产转的惯性。蔬菜发展过去主要靠市场,未来更要靠市场。当前各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蔬菜愿望强烈,有高效资源进入,也有低效资源退出,市场机制正发挥有效作用。政府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要顺应市场、引导消费、服务产业。一是树立市场导向理念,促进供求平衡。从根本上改变围着生产转的惯性,要眼睛盯着心里想着市场逆向统筹设施蔬菜生产。借鉴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有关做法,用好大中城市价格调节基金,研究建立设施蔬菜发展基金,以目标市场为指针,定品种、定茬口、定面积、定标准,改变农民“对付着种”的局面,提升生产与消费衔接水平。二是树立消费者导向理念,做好市场培育。优质优价是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引导消费者树立营养、健康、安全、低碳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营造理性消费、品质生活的文化氛围,为蔬菜品质提升、品牌发育打造成长空间。三是准确把握设施与蔬菜关系,找准服务产业着力点。设施蔬菜的设施不仅可以种菜,也可用于其它经济用途,市场调控弹性与空间都比较大。建议在推进蔬菜价格保险等政策的同时,也要针对造价成本较高又容易受冰雪雨火等灾害损毁的日光温室等设施,着手研究建立设施保险政策。

(四)薄弱环节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应补齐产业链“短板”。一是以集约化育苗为重点,完善产前服务。我国每年蔬菜种苗需要7300亿株左右,但市场供应不足1500亿株,应加强对蔬菜集约化育苗支持力度。二是以农机服务为重点,完善产中环节。当前设施蔬菜除耕地整地环节外,种植、施肥、植保、采摘等环节机具使用率不足5%。应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农机大户等设施蔬菜专业服务主体,推进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化。三是以加工物流为重点,完善产后环节。要完善产后分拣、包装、保鲜储藏等商品化处理和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休闲、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设施蔬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小菜农与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相融合。

    此外,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为蔬菜产业走出去搭建舞台。日光温室作为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集成体,已成为我国农业技术装备“走出去”的代表。辽宁正在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日光温室建造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等出口进行磋商。山东蔬菜设施技术模式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纷纷落户。可将日光温室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援助的重点项目和境外农业投资的重要方面,带动我国设施装备、材料、技术走出去。